防曬好重要 III:防曬指標

由於每個國家針對防曬產品的法規不同,市面上有好多不同的防曬標示,讓消費者傻傻分不清楚,不知道該買哪一個防曬品才是適合自己的、不知道哪一個防曬係數的防曬能力才夠每日活動所需要的、不知道多久該補擦防曬等等,我們就來一次把它搞懂!

先來複習一下:紫外線 UVA 波長較穿透力強,可到達皮膚深層,造成皮膚曬黑 ; 紫外線 UVB 波長較能量較強,可傷害皮膚表層,造成皮膚曬紅、曬傷

 

針對 UVB 防護指標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

SPF 是各國最常見的防曬指標之一,主要是針對紫外線 UVB 的防曬紅指標。SPF 指標,是指防曬品可以延長皮膚因為曝曬於 UVB 而發紅曬傷所需要的時間倍數,是「 有擦防曬 」與「 沒擦防曬 」的對比值。SPF 通常測試於人體背部,一邊有擦防曬品,一邊沒擦防曬品,看看曬了多久皮膚開始出現曬紅的現象而計算得來的數值。

(有擦防曬產品) 皮膚曬紅所需要的時間 ÷ (沒擦防曬產品) 皮膚曬紅所需要的時間 = SPF 值

SPF 值 ×  (沒擦防曬產品) 皮膚曬紅所需要的時間 =(有擦防曬產品) 皮膚曬紅所需要的時間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皮膚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曝曬在陽光照射下,需要 10 分鐘的時間,皮膚會曬紅。而有擦防曬品的狀況下, 150 分鐘才曬紅,那麼這個防曬品的 SPF 係數就是 15 ( 150 分鐘 ÷ 10 分鐘 = SPF 15 ),SPF 15 也就是該防曬防止皮膚曬紅的時間延長 15 倍。同理, SPF 50 的防曬品可以防止你被曬紅的時間則延長 50 倍。

但是你實際會曬紅曬傷的時間,仍會因為每個人的「 個人膚質 」和「 當下的紫外線指數 」不同而有所影響。所以還是強烈建議大家,依照所處的環境,會接受到紫外線的多寡,來選擇適當防曬係數的防曬品。最為重要的是,定時就補擦防曬,建議在室內每 3 – 5 小時補擦一次即可 ; 若在室外,由於流汗、油脂等等因素都會令防曬品效果減弱,建議每 1 – 2 小時就要補擦防曬喔。(相關問題,請參考 Q & A 1 和 2)

IP (Indicia Protection),防護指數

IP 防曬指標使用區域以歐洲為主。與 SPF 之間的轉換為:IP × 1.5 = SPF。

 

針對 UVA 防護指標

PPD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持續曬黑係數 

PPD 是台灣或美國的消費者較不熟悉的標示,是歐洲法規針對紫外線 UVA 的防曬黑指標。PPD 指標,是指「 使用防曬品後,照射陽光,皮膚產生持續 24 小時以上的曬黑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品時所需時間的對比值 」。道理與 SPF 相近,如果皮膚原本曝曬於陽光下 10 分鐘會曬黑,那麼擦 PPD 15 的防曬品能讓你的皮膚撐到 150 分鐘才會被曬黑 ( PPD 15 × 10 分鐘 =150 分鐘 )。

PFA (Protection Factor of UVA),UVA 防護指數

PFA 是日本化妝品公會所提出針對 UVA 的防護,是指「 使用防曬品後,照射陽光,皮膚產生的黑斑量,與不擦防曬品時產生的黑斑量之對比值 」。定義與測試方式與 PPD 相近,PPD 指標是「 曬黑的時間比值 」,而 PFA 指標是「 黑斑量的比值 」。

PA (Protection Grade of UVA),UVA 防護等級

PA 是亞洲地區的消費者最熟悉的指標,是日本厚生省針對紫外線 UVA 的防曬黑指標。其定義與測試方式與 PPD 相近,主要是把測量出來的 PPD 數值,換算並用 + 號來表示。PA 的 + 號越多,代表著對 UVA 防護效果越強,防止曬黑的能力就越強。

 

PPD、PFA、PA 三個針對 UVA 防護指標的換算:

PPD (歐規)               

PFA (日規)              

PA (日規)                

防護等級

PPD 2 – 4

PFA 2 – 4 PA + 延緩曬黑時間 2 – 4 倍

輕度防護

PPD 4 – 8

PFA 4 – 8 PA ++

延緩曬黑時間 4 – 8 倍

中度防護

PPD 8 – 16

PFA 8 以上 PA +++

延緩曬黑時間 8 – 16 倍

高度防護

PPD 16 以上 PA ++++

延緩曬黑時間16 倍以上

最高防護

 

對 UVA 與 UVB 的防曬廣度與均勻度指標

Broad Spectrum,防曬廣度防護標示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於 2011 年法規生效,防曬品的臨界波長 ( Critical Wavelength ) 達到 370 奈米 (nm) 以上,就可以使用這個標示「 寬頻防護 Broad Spectrum 」,表示此防曬品對於紫外線 UVA 與 UVB 皆具防護作用。

 

什麼是「 臨界波長 Critical Wavelength 」呢?由 防曬好重要 I 我們知道,當紫外線波長愈長時,穿透力會愈強,愈難被阻隔。也因此多數的防曬品對於短波長的 UVB 都具有較好的阻隔能力,但對於長波長的 UVA 阻隔能力便較弱。隨著波長的增加,防曬品的防護力會下降,而達到某一特定波長時,防曬的防護力會突然陡降,在這個防護力陡降時的波長,便稱為「 臨界波長 」。美國 FDA 針對防曬臨界波長而提出的測試指南,臨界波長的吸光曲線下面積佔總面積的 90% (下圖藍色部分),代表著防曬品的防護能力範圍 ; 而剩下的 10% (下圖紅色部分),則是防曬品不具有效的防護範圍。當臨界波長數值愈大,代表著防曬品的防護廣度愈大,對長波長的 UVA 防護力愈好。反之,當臨界波長數值偏小,代表著此防曬品的防護力,偏向短波長的 UVB,但對長波長的 UVA 防護力變較弱。

以目前的法規來看,美國 FDA 已規定,所有在美國上市的防曬品,皆需要通過臨界波長的檢測,防曬品的臨界波長需達到 370 奈米 (nm) ,才可上市,以確保產品對紫外線 UVA 與 UVB 皆具防禦力。

Photo Source: BioScreen Testing Services, Inc.

Boots Star Rating,防曬均勻度

關於防曬均勻度的指標,是指一個防曬品對於紫外線 UVA 與 UVB 的防護力是否一致有效,上述我們都明白,對於 UVB 的防護往往比對於 UVA 的好。歐盟發展出一套標示方法,只要防曬品對 UVA 的防護力有 UVB 防護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就可以使用以下這個標示。

更細分對 UVA 與 UVB 的比例防護力等級的,便是以下的 Boots Star Rating 。當防曬品對 UVA 的防護力是對 UVB 的 20 –  40 %,便是一顆星。以此類推,如果防曬品對 UVA 的防護力是對 UVB 的 90 – 100%,便是五顆星。星星數愈多,代表防曬同時對於 UVA 與 UVB 的防護力都極佳。

 

以上這些防曬標示都是市面上在各國防曬品中可能會見到的,要提醒大家,每個國家對於防曬品的法規都有所不同,也因此你所買到的防曬品標示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台灣對於國外進口的保養品,允許以「 浮貼標籤 」的方式來管理,所以許多進口產品的包裝上,會留有原產國的防曬標示方法,無需刻意放大比較或質疑為什麼哪些產品沒有哪些標示喔。把關防曬品的防護力與安全性是政府法規的責任,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了解防曬標示,並做理性的購買與選擇。

 

防曬 Q & A

Q 1:是不是 SPF 50 對紫外線隔離程度遠高於 SPF 30 ?

A 1:根據 澳洲輻射防護與核能安全局 所提供的數據表示,SPF 15 以上的防曬品均可阻隔 93 % 以上的紫外線,皆具備良好的防護能力喔。因此,SPF 50 ( 98 % ) 與 SPF 30 ( 96.7% ) 對紫外線隔離程度相近,兩者比較顯著的差別是在於「 防止皮膚曬紅的時間 」。

SPF

% UVR Blocked

可阻擋多少 % 的紫外線

4

75

8

87.5

15

93.3

30

96.7

50

98

 

Q 2:不論何時何地都使用高防曬係數的防曬品對皮膚好?

A 2:這是錯誤的觀念喔!由上題 A1 我們可以知道 SPF 15 以上的防曬品,對於紫外線的隔離效果都相當不錯。通常高防曬係數的產品,都含有較多化學成分,質地也較厚重,可能會造成皮膚的負擔,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所以不要再迷戀高係數的防曬品喔,應該要依照所處的環境,會接受到紫外線的多寡,來選擇適當防曬係數,並且最重要的是定時補擦防曬。

[ A 2 補充 ] 建議的防曬系數:一般在室內以 SPF 15 – 30 間、PA+ ( PPD 2 – 4 )以上及足夠 ; 若外出則建議選擇 SPF 30 以上、PA++ ( PPD 4 – 8 )以上的防曬品 ; 如果是從事登山、海邊等長時間的戶外運動,建議使用 SPF 50 以上、PA+++ ( PPD 8 – 16 )以上的防曬品。這裡特別提醒,擦防曬時,也要特別留意鼻尖、耳朵、脖子、頸部等容易忘記擦防曬的部位,往往曬傷的部位都是這幾個的地方呢。

 

各國法規持續審核並更新中,此篇文章是根據「截至目前為止」的法規規定。

追蹤 Serrina Lin 的私藏保養秘笈

相關文章:紫外線UVA與UVB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防曬劑成分總整理兒童防曬我的夏日保濕 II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