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攝影:紐澤西 – Hoboken )
繼 保濕深入題 I,我們了解「皮膚自我的保濕機制」與「保濕成分的種類:潤濕型 Humectants、封閉型 Occlusive Agents、潤膚型 Emollients」。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保濕配方的種類,幫助我們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
保濕配方的種類
配方基劑 ( Base ) 是產品的基底,意指配方在還未加入任何有功效成分、香料等等的基礎配方,也是產品最主要質地觸感的來源,簡單可區分為:化妝水、精華液、凝膠、乳液、乳霜、軟膏、油類等。當三種不同功能的保濕成分 (潤濕型、封閉型、潤膚型) 依照濃度比例的不同,加入各個保濕程度不同的配方基劑中,便產生不同程度的保濕功效產品。
在選用保濕產品時,要依照你目前膚質狀況與生活環境的需求做挑選,建議先選擇適合的「 產品質地 (配方基製) 」,再選擇配方內所含的「 保濕成分 」,並遵循皮膚缺水時補水,缺油時補油的原則。
產品配方質地,依照質地清爽到厚重,簡單可分為:
質地清爽 ⇔ 質地厚重 | ||||||
化妝水 Toner |
精華液
Serum |
凝膠
Gel |
乳液
Lotion |
乳霜
Cream |
軟膏
Ointment |
油類 Oil |
← 潤濕、補水 → | ||||||
← 潤膚、封閉、鎖水 → |
簡單的保養順序建議,由「清爽質地」的開始保養,然後到「厚重質地」的,原則是不要讓皮膚感到不舒服或過於油膩而造成不必要的負擔。由於目前配方基劑比過去更多變化,例如:介於化妝水與精華液間的精華露 ( Essence )、介於凝膠與乳霜間的凝膠霜 ( Gel Cream ),導致市售的產品質地變得五花八門,有時凝膠比乳液質地更厚重,乳霜卻比乳液質地清爽。所以在選擇保濕產品時,一定要先試用產品,才能知道其質地是不是適合自己的肌膚。
當基礎的保濕沒有做好,皮膚保濕不足時,皮膚會呈現乾燥、粗糙,甚至嚴重的話會看到細細白白的鱗片狀或薄片狀的皮膚脫屑情形。有許多皮膚疾病也與保濕相關,例如:異位性皮膚炎 ( 缺乏角質層中的脂質成分 – 神經醯胺 ) 等等。因此,要有健康的皮膚,保濕很重要。
保濕 Q & A
Q 1:在飛機上是否適合使用質地清爽的潤濕補水型保濕?
A 1:由於機艙十分乾燥,會建議使用鎖水型且較滋潤的保濕產品,這時候 封閉型 (Occlusive Agents) 與 潤膚型 (Emollients) 的保濕成分比較適合 。潤濕補水型的產品與成分,由於缺乏防止皮膚水分散失的能力,若環境的相對濕度過低,反而會導致皮膚水分流失。
相同原理,若在歐美這些大陸型氣候的國家,秋冬屬於乾燥寒冷,環境的相對濕度又低,潤膚、封閉鎖水型的保濕產品與成分會比較適合。若使用潤濕補水型的保濕後,還需要補充偏滋潤的封閉型保濕,否則皮膚中所抓住的水分會因為環境濕度低而蒸發掉。
Q 2:皮膚「 外油內乾 」是什麼情況呢?
A 2:首先,我們要複習 保濕深入題 I,皮膚的自我保濕機制是由「 角質內的天然保濕因子 」、「 角質內的脂質 」與 「 角質外的皮脂/油脂 」三大部分”各自獨立”運作,而共同產生保濕效果的。彼此運作互不影響,但若有任何一個部分失調了,就會影響皮膚的保濕能力。
皮膚「 外油內乾 」是一種”皮膚狀況”,而非皮膚膚質。
「 外油 」:皮膚容不容易出油,其實與每個人天生體質有關,也就是皮脂腺分泌多少皮脂 (俗稱油脂) 到皮膚角質層外。若你是屬於油性或混合偏油性膚質,那你的油脂分泌量,天生就會比中性或乾性膚質的人來得多。皮脂腺分泌油脂多寡,與角質層的含水量 (天然保濕因子與脂質) 並無正相關,但可能會受到賀爾蒙、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環境溫度等而影響。
「 內乾 」:則是指角質層的含水量,由角質層內的天然保濕因子和脂質決定,與皮脂腺作用並無正相關。當角質層受到損害,導致天然保濕因子和脂質平衡出問題,無法正常抓住水分,使得角質層沒有足夠的含水量,皮膚就會出現乾燥、出屑、脫皮等的現象。
一、外因性
最常出現皮膚外油內乾的狀況,是由於過度清潔、過度去角質而造成的。許多油性或混合偏油性膚質的人,為了改善皮膚出油或其他異常毛孔的問題,而過度頻繁地洗臉與去角質。然而,油脂的分泌來自於皮脂腺,這不但沒辦法控制好皮脂腺的作用,反而破壞了皮膚表面的天然皮脂膜與角質層的結構,加速天然保濕因子和脂質的流失,導致保濕功能失衡。
若你外油內乾的膚況是不同區域,由於皮膚皮脂腺分布的關係,某些部分比較油 ( 如:T 字部位 ),某些部位因為皮脂腺少則比較乾燥 ( 如:臉頰兩側 ),這還算是正常的膚況,也就是所謂的混合性膚質。這類膚質的保養重點,在於選擇清潔力較溫和的洗臉產品,做適當的清潔。並做分開保養,在偏油的部位做好控油,在乾燥的部位做補水與鎖水的保濕,就可以慢慢改善皮膚的狀況。
二、內因性
若你外油內乾的膚況是發生於相同區域,出油多,卻長期有脫皮的情形,那就要思考皮膚是否處於病態的狀況,例如:脂漏性皮膚炎。此時你的皮脂分泌旺盛,但同時皮膚的表皮層和真皮層正處於發炎狀況,造成角質層的破壞,皮膚自我保濕機制失衡。處理的首要任務,反而是要去看皮膚科醫生,對症下藥,治療皮膚病本身,而不是胡亂給予不正確的保濕。